今周刊2020年6月29日至7月5日第1227期:廣明壟斷案和解「過來人」談產業啟示
「如果雙方繼續告下去,等台灣法院最終判決下來,到惠普要求強制執行,一連串程序沒有花個5年、10年跑不完,不論對廣明或是惠普都是時間與金錢的消耗。
「最好的結局就是和解。」早在雙方尚未握手言和之前,一位法界專家就如此表示,而且「只要惠普肯和解,廣明最好趕快踩煞車。」
對惠普來說,打下去也未必有利。群勝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歐陽弘就表示,「假設惠普真的要徹底擊退廣明、廣達,官司就會繼續下去,但這麼做,廣明擺明會破產,只要廣明用破產應對,惠普就會妥協。」
惠普自然知道,若把廣明逼到破產,能不能拿足賠償金還是問題,何況惠普是廣達的大客戶,撕破臉,對彼此都沒有好處。因此,雙方再度洽談和解,順勢走下台階,於6月18日簽訂保密和解協定。
廣明案雖然畫下句點,但對以代工製造為主的台灣產業界,要避免戴上「托拉斯」大帽,確實是企業必上的一課。廣明原本以為身為代工業者,客戶是否「聯合定價」跟代工者無關,但本案凸顯了實際狀況並非如此。廣明被美國司法認定為涉嫌與客戶「共謀」,無法置身事外。再者,一旦反托拉斯法案件成立,也不是刑事沒事,民事訴訟也就跟著沒事,且往往民事訴訟敗訴的賠償金,足以造成公司致命傷害,不可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