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國際間經銷契約或代理契約終止的法律問題(上)

  • 法律專欄 2021/03/29
  • 分享到

文/ 歐陽 弘  主持律師

 

  當我國廠商終止一份國際貨物銷售的經銷契約時,除了可能涉及美國的反托拉斯法的爭議外,尚必須留意各國對經銷商或代理商的保護規定。一般來說,美國法並不會提供有關代理商或經銷商在法律上的特別保障,但美國法典第15編第1221~1225條有關1956年汽車交易商法(Automobile Dealers Act of 1956)及少數州法,仍有例外規定。再者,美國以外的國家,例如許多歐洲、拉丁美洲、中東國家,均已制訂法律保護代理商或經銷商,尤其是有關契約終止的問題。這些法律某種程度上是在保護商業上的弱者,或為了尊重某些社會制度下的既得利益。因此作為國際律師,也就是處理涉外案件的涉外律師,面對契約的終止,經常必須處理以下的問題:這些保護經銷商或代理商的法律,究竟涵蓋到了哪些類型的商業模式?再者,究竟這些法律課予了何種義務?還有,究竟在何時可以透過契約的合意來變更這些義務?

 

  (1) 這些保護經銷商或代理商的法律,究竟涵蓋到了哪些類型的商業模式

       

       國際間保障代理商的法令通常比保障經銷商的法令來得多。1961年2月16日的一個德國法院判決(34 B.G.H.Z. 282)就說明了保護代理商的理由:「相較於製造商或獨立商家,典型的代理商並不投入自己的資本。代理商通常並不需要大量資金或設備。代理商業務的主要價值在於關係 ─ 代理商自己創造的客戶關係。但在契約履行到最後,代理商必然會失去客戶而由授權方取得。因為代理商的活動通常不需要設備或資本,在契約履行到最後時,代理商的角色就會消失,客戶將會留在授權方那裡,而不再需要代理商,儘管客戶關係是代理商業務的主要價值。因此,在契約履行到最後時,與客戶關係被供應商取得的獨立商家相比,代理商將受到更嚴重的經濟衝擊,因為獨立商家仍保有資本與實際資產。」

 

       在這樣的概念下,國際間也是有不一樣的法律思維的。例如說比利時,其法律長久以來保護獨家授權、接近獨家授權,或負有顯著義務要達到特定銷量或被限制銷售競爭商品的經銷商。這是比利時在1961年7月27日制訂、1971年4月13日修正之不定期獨家授權經銷合約單方終止法(Law of 27 July 1961 on the Unilateral Termination of Exclusive Distributorship Agreement of Indefinite Duration, as amended by Law of 13 April 1971)。雖然比利時法律上原本並未同等保護代理商,但比利時於1995年4月13日通過商業代理契約法(Law of 13 April 1995 on Commercial Agency Contracts),就基於遵守歐盟理事會第86/653號指令(如下述)而制定有關代理商的保護。

 
(2)究竟這些法律課予了何種義務

 

       以美國1956年汽車交易商法為例,其要求汽車的製造商「於履行或遵守授權合約中之任何條文或條款,或終止、解除、不再續約時,應基於善意而行」(美國法典第15編第1222條)。「善意」的定義是「授權合約之每一方當事人,包括其一切主管、員工或代理人,以公平公正之方式對待他方,確保每一方有免於強暴脅迫或免於強暴脅迫之恐嚇之自由之義務」。See 15 U.S.C. § 1221(e)

       

       在歐洲,以歐盟理事會第86/653號指令第10條針對佣金(commission)的給付為例,有如下的規定:

       1.佣金於下列情形之一發生時依其程度屆清償期:
          (a)授權方(principal)已履行交易;或
          (b)授權方依其與第三人之協議應已履行交易;或
          (c)第三人已履行交易。


       2.佣金至遲於第三人已履行其部分之交易時,或如果授權方應履行其交易而已履行部分交易,第三人應已

          履行其部分交易時,屆清償期;


       3.佣金之給付不得晚於其屆清償期所屬季度過後次月的末日。
 

       4.不得合意約定使代理商享有較本條第2款及第3款為劣之條件。

 

(3)究竟在何時可以透過契約的合意來變更這些義務?

 

       以上述歐盟理事會第86/653號指令第10條第2、3款為例,是不得合意變更為對代理商不利的條件的。不過,針對佣金的數字本身,根據該指令第6條,就是雙方當事人可以約定的。

   

       對於國際律師也就是專門處理涉外案件的涉外律師來說,最常思考的事項就是可否透過當事人雙方在準據法的約定,或者是管轄的合意,來避免特定國家在這些法律上所賦予的義務。在 Volkswagen Interamericana, S.A. v. Rohlsen, 360 F.2d 437, 439 (1st Cir. 1966) 一案中,美國法院曾拒絕承認汽車交易商法的案件中以合意管轄條款選擇墨西哥法院的效力。該判決指出,汽車交易商法的目的「是賦予交易商某些權利以對抗製造商,而不論合約規定為何…如果製造商得以契約將管轄權限制於交易商實際上所不能及之法院,則此項保障將變得幾無價值。規避該法並非輕而易舉」("[t]he very purpose of the act is to give the dealer certain rights against a manufacturer independent of the terms of the agreement itself. This protection would be of little value if a manufacturer could contractually limit jurisdiction to a forum practically inaccessible to the dealer. The act cannot so easily be thwarted.")。 Id.

 

       不過,在其他類型的民商事案件中,美國法院認為使用合意管轄法院條款,原則上都是有效的。The Bremen v. Zapata Off-Shore Company, 407 U.S. 1, 18 (1972) (held that the forum-selection clause in a towing contract is binding on the parties unless respondent can meet the heavy burden of showing that its enforcement would be unreasonable, unfair, or unjust). 

 

      在前述脈絡下,使用仲裁條款,即使是涉及美國反托拉斯法的民事求償爭議,基於國際禮讓(international comity),美國法院也認為是有效的。Mitsubishi Motors Corp. v. Soler Chrysler-Plymouth, Inc., 473 U.S. 614, 636 (1985) (concluded that “where the international cast of a transaction would otherwise add an element of uncertainty to dispute resolution, the prospective litigant may provide in advance for a mutually agreeable procedure [such as arbitration] whereby he would seek his antitrust recovery as well as settle other controversies”). 而且,有關合意選擇法院的條款,即使不是雙方當事人締約過程當中談判的主軸,一旦簽署,美國法院認為這也是有效的。Carnival Cruise Lines, Inc. v. Shute, 499 U.S. 585, 593 (rejecting a theory adopted by the Court of Appeals that “a nonnegotiated forum clause in a passage contract is never enforceable…because it is not the subject of bargaining”). 

 

       至於在歐盟,問題重點在於當事人是否得以使用一個非歐盟成員國的法律,作為契約準據法,規避歐盟理事會第86/653號指令。(文長待續)。

 

Brain Trust: 信任託付,成就榮耀